1.“新声兆衰”命题辨析
摘要:“新声兆衰”命题出自《国语·晋语八》。目前,学术界对该命题基本持“新声”等同于“郑声”、“郑卫之音”的观点,鲜有对“兆衰”逻辑的探讨。本文基于师旷未有论述“郑声”的事实,以及师况“耀德于广远”言论,推论师况“新声”与孔子所论“郑声”的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得出“兆衰”的原因在于“乐”附属于“德”的审美观等结论。
2.中国古代墓葬纹饰图样中的巫文化及其美学意义——以曾侯乙墓与马王堆一号汉墓为例
摘要:将张光直先生的考古学理论和对中国古代文明连续性的理论作为研究背景,以曾侯乙墓中的编钟、衣箱、棺椁与马王堆汉墓一号墓中的 T 型帛画与漆木四层套棺上的纹饰图样为研究对象,运用考古材料与史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与图像分析法共同来探究中国古代文明所体现出的一种古老的巫术宇宙观,并进一步探索中国古代墓葬纹饰图样中的巫术文化的特征。这些纹样不仅是当时人们思想的体现,也是他们艺术审美的媒介,两座墓内的随葬品纹饰图样都向我们展示出浓厚的浪漫楚风气韵,因此,本文在探讨纹饰图样背后巫术文化的同时也进一步探讨了其中所蕴含的美学意义。
3.从仪式到表演——“海州童子戏”的变迁研究
摘要:海州童子戏曾是流行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灌云县、沭阳等地的消灾还愿仪式。目前,童子戏大多以舞台形式呈现,意味着其从仪式走向表演,引发了对其当代变迁问题的思考。文章以“人”为中心,探究童子戏变迁过程中的“变”与“不变”,以及不同个体的行为、观念等对童子戏变迁的作用以及对应关系,进而思考童子戏在现代社会中更恰当地传承和创新的问题。
4.国内性别主义音乐批评的学术走向——以宋方方、何弦的专题研究为例
摘要:本文主要对近20年以来国内性别主义音乐批评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开放性述评,主要选取国内在该领域较为活跃的两位学者——宋方方和何弦的相关研究文献作为分析对象,将其研究视角划分为三大层面:方法论研究、音乐史个案研究及其他。在方法论层面,把文献进一步细分为女性主义研究方法论、酷儿理论方法论;在音乐史个案层面,以艾伦·科斯科夫对女性主义批评三个阶段的划分为分类线索进行文献综述;在其他层面,梳理了两位学者的相关书评与访谈。通过对国内性别主义音乐批评理论文献的整理、分析,从中了解国内性别主义音乐批评的员工动态,从而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专题研究奠定基础。
5.浅析舒伯特艺术歌曲诗乐相融之诱因——以《野玫瑰》、《鳟鱼》、《魔王》为例
摘要:本文首先对舒伯特艺术歌曲及诗乐关系的研究方法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了综述;其次选取了舒伯特创作的三首不同结构的艺术歌曲:《野玫瑰》、《鳟鱼》和《魔王》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第一部分对研究对象进行概况与结构分析,包括音乐形式结构分析与诗歌形式结构分析;第二部分以此为基础,以诗乐关系作为切入点,对舒伯特艺术歌曲诗乐相互融合的具体诱因作更加深入的阐释。笔者认为,舒伯特艺术歌曲诗乐相融的表层诱因在于形,里层诱因在于容,本层诱因在于通。正是因为诗与乐在本层之通,所以诗与乐融于容,又融于形,如此三者,由表及里,揭示了舒伯特艺术歌曲诗乐相互融合之奥秘。
6.《弦索十三套筝谱重订》演奏技法及其成因探析
摘要:《弦索备考》是清朝嘉庆年间由蒙古族文人荣斋记写的十三套弦索乐合奏谱。《弦索十三套筝谱重订》(2018)是古筝演奏家林玲基于对《弦索备考》合奏曲谱中筝谱的深入研究,以及筝演奏者的思考与二度创作经验,进行打谱、编订的古筝独奏谱。它既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弦索备考》中的技法,又根据现代二十一弦筝的形制、音色变化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文章从演奏实践的角度,聚焦于《筝谱重订》中所涉的演奏技法,尝试从弦索乐合奏到筝独奏的状态转变、从古谱到当代筝独奏谱的转变过程中所体现的演奏技法及其成因进行初步探索,发现音乐界对《弦索备考》中筝曲理论内容与乐谱的研究、编订者林玲个人的习筝经历和音乐的理解对于《弦索十三套筝谱重订》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集中体现在筝曲定弦的调整、音乐风格的重新定义、技法创新与古筝语汇三个方面。
7.南路山东琴书宾位曲牌的用曲规则研究
摘要:文章以说唱曲种山东琴书的南路派别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南路山东琴书艺人的演唱作品进行分析,探究其演唱时所使用的宾位曲牌之间的内在逻辑与使用规则。在其宾位曲牌的选择上,得出南路山东琴书常选择【上河调】【叠断桥】【汉口垛】【梅花落】【呀儿呦】【娃娃调】【太平年】【罗江怨】等曲牌作为宾位曲牌。在宾位曲牌的排列上,尽管笔者没有发现特殊的排列规律,但宾位曲牌【梅花落】从不出现在开头,宾位曲牌【上河调)从不出现在结尾。山东琴书各曲牌之间在连接方面,常通过过门、曲牌落音、节奏速度的调整等方面来进行连接。文音其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宾位曲牌的选择与排列规律、宾位曲牌与主位曲牌之间的连接规律以及宾位曲牌的特殊功用。
8.“非遗”之后民间艺人的身份转型——以陕北说书艺人熊竹英为例
摘要:随着我国“非遗”相关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兴未艾。民间艺人作为“非遗”的承载者也在政策的“加持”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且在“非遗”政策的影响下,作为优质传统文化传播者的民间艺人在不同场域中,在自我与他者的多重关系的作用下,发生着身份角色的转变。本文以陕北说书艺人熊竹英为例,结合其个人生活履历、从艺经历、音乐特点,探讨在“非遗”政策影响下,像熊竹英这样的一批民间艺人在多重语境下的身份转变及对其音乐的影响。
9.福州茶亭十番音乐初探
摘要:本文以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的乐种“茶亭十番”为研究对象,基于田野过程中的观察、与不同乐手的交流,了解到该乐种的历史与现状,及其伴随时代、社会环境变迁的变化。文章运用民族音乐学、音乐形态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茶亭十番乐队编制、常用乐曲、表演结构、表演形式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该乐种的基本特征及其在当代的多元呈现。
10.从合同文本探文艺复兴时期赞助制度对绘画的影响
摘要: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赞助在绘画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教会和贵族对艺术的热情支持,许多著名的艺术家得以获得资金和资源进行创作,并且促进了艺术家绘画技巧的提高和艺术形式的不断更新迭代。在明确选题缘由及意义,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五篇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赞助合同以及对应的艺术作品,从艺术合同对画作原材料的限制;艺术合同对作品价值量及艺术家酬劳的限定,两个层面解读合同与绘画之间的关系。从五篇合同的角度分析文艺复兴时期赞助制度对绘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题材和艺术家技法层面。在题材层面,艺术赞助的主题主要与宗教、教会有关,此举促进了艺术的传播还能使教义深入人心。在艺术家技巧层面,赞助制度促进了艺术家之间的学习和交流,使得绘画中的透视法得以运用。此外,通过合同文本中所表现的雇佣关系,并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对雇佣关系的论述,得出文艺复兴时期赞助制度促进了艺术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11.题目:肖玉玲版秦腔《玉堂春》旦角唱腔板式分析
摘要:文章以秦腔改编版《玉堂春》中旦角板式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从唱腔、板式、情节等方面人手,以京剧史依弘版 《玉堂春》作为参考,对秦腔《玉堂春》的旦角唱腔板式展开分析,探寻秦腔 《玉堂春》的唱腔音乐是否与京剧《玉堂春》之间存在“移植”渊源关系。进而阐述秦腔 《玉堂春》的板式特征,以及其间呈现出的“秦腔板式选择”的问题。
12.题目:浅析女性主义理论在Lady Gaga 音乐中的体现
摘要:在三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的影响之下,身处父权制话语体系下的流行音乐行业之中,流行女歌手们如何面对流行音乐中存在的性别霸权成为后现代女性主义学者们颇为关注的话题之一。流行音乐的作曲/编曲,歌词表达、视觉呈现,都成为女性歌手用以破坏传统社会性别规范的工具。而美国流行女歌手 Lady Gaga 作为一位颇具盛名的流行天后兼女性主义者,其音乐作品有着丰富多元且直接的女性主义体现。因此,本文从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表演理论”及酷儿理论出发,着眼于 Lady Gaga 的多首音乐作品,分析其中对女性主义理论有所体现的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作品是如何表达女性主义思想的进行总结。
13.游吟诗人诗歌中的“宫廷爱情”风格
摘要:“宫廷爱情”风格是中世纪游吟诗人诗歌创作中的一种重要风格,“宫廷爱情”风格出现并在之后逐渐形成风潮,其出现使得游吟诗人对于娱乐性质的诗歌创作态度从感官层面的低级趣味向追求温文尔雅的精神品格方向发生了很大程度上的转变。“宫廷爱情”诗歌出现并形成风潮之后因“宫廷爱情”风格诗歌单一的内容促使了诗歌形式方面的丰富与发展,形成了此类风格诗歌与其它风格诗歌相比更加复杂多样的特点。除了诗歌形式以外,诗歌内容的研究也十分重要,在诗歌内容方面,“宫廷爱情”风格诗歌内容与当时的现实存在割裂,并且其内在充满对女性的贬低与歧视,但我们不能轻易否定,或许在感性的影响下,很多男性改变了对于女性的态度,从而对社会风气产生了些许影响。
14.20世纪中叶“民间管乐艺人进高校”初探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文化部非常重视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全国各大音乐院校都相继邀请了一些民间管乐艺人进入高校和专业艺术团体任职。其中冯子存、赵松庭、王铁锤等人是这一时期民间管乐艺人进高校和专业艺术团体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教学活动、作品创作以及对民族器乐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为当代的竹笛演奏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通过民间管乐艺人进高校和专业艺术团体的历史背景、民间管乐艺人进高校的音乐教育、民间管乐艺人进高校的意义等三个方面进行梳理研究,以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民间管乐艺人进高校和专业艺术团体的情况做进一步的了解。
15.浅谈音乐综艺节目的策划创新——以《为歌而赞》为例
摘要 :自2021年3月《为歌而赞》在浙江卫视首播以来,已成功制作两季,该节目凭借创新的节目形式、节目赛制、宣传推广方式,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及良好的口碑。随着新媒体发展迅速,观众对于音乐综艺的选择权更强。音乐综艺本身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更加丰富和多样,观众对音乐综艺节目的观看习惯及审美需求也发生了巨大转变。而综艺节目的策划创新,往往决定着节目是否能抓住观众的喜好,提高节目的竞争力。文章结合《为歌而赞》作为音乐竞演类综艺节目策划中的重要案例进行探讨,分析其在节目策划概念、节目模式和节目传播的角度可取之处,旨在为同类型音乐综艺节目提供一些思考意义。通过探讨指出在音乐综艺的策划中,创造节目的独特性,不断创新节目呈现的环节设置,同时保证传播手段的多元化是使节目成功的重要因素。
16.中国动画电影《大护法》的结构分析
摘要: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发展越来越好,但随着依托电脑三维技术,动画电影制作成本越来越高,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动画电影的制作越来越商业化,缺乏艺术内涵,而在这之中的艺术动画电影——《大护法》的制作脱颖而出。本文通过对《大护法》影片和比较有市场代表性的动画电影的对比研究及对《大护法》电影叙事结构、人物形象塑造和主题呈现这三个方面细致研究,找寻这部影片中推进故事发展的内核和其独特的中国传统美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