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乐学院副研究员高拂晓博士应永利集团音乐学系的邀请,于2015年11月4日星期三16:00,在四号教学楼203教室举行了一场名为《音乐表演表现力的多维视野——兼谈表演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的讲座。永利集团音乐学叶明春教授、曾金寿教授、辛雪峰副教授、高贺杰副教授、民乐系樊艺凤教授,以及音乐学系钢琴系民乐系的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由叶明春教授主持。
高拂晓教授是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200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的研究方向:音乐美学及音乐表演美学。为中央音乐学院本科生开设课程有《音乐表演美学概论》,研究生课程有《音乐表演研究》和《学位论文写作》。出版过专著《期待与风格:迈尔音乐美学思想研究》,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过《时间的抽象、存在与超越——现代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特点评述》《中外音乐表演理论研究进展及比较和评价》《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生长点——跨学科视域下的音乐表演美学》等三十多篇研究性论文、学术综述以及音乐评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项目资助,主持并参加了多项国家重点科研课题。
在本次讲座中,高拂晓教授首先对音乐的表现以及音乐表演的表现力分别给出了一个概念,指出音乐的表现“是从一般意义上对音乐艺术的特征的描述,主要关注音乐的情感表现和表现内容”,音乐表演的表现力“是音乐‘表演’的艺术性问题,研究的是音乐‘表演’中有哪些吸引人和感染人的因素。音乐表演的表现力是通过音响形式表现出来的,作为艺术表现主题的表演艺术家,对诸如旋律、节奏、和声等任何一种音乐表现要素的处理不同,表现力则不同”。首先,音乐是一门表现性艺术,通过音高、节奏、强弱、音色等因素,运用模仿、标题、象征等手段表现一定的客观事物和思想意义。其次,音乐表演是表演者自主的行为,体现出表演者的审美理想。音乐表演作为“二度创作”,表演者根据自身对乐谱以及音乐背景等因素的不同理解,都将会充分的表现出自己的审美理想。高拂晓教授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探讨,揭示了本次讲座的主题。
随后,高拂晓教授以舒曼1838年创作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kinderscenen)Op.15为例,提出了“LOL偏离理论”,指出“在音乐表演中,音符的时值主要体现为一种内隐起始间隔的时间模式,即音调的物理时值结束与下一个音调开始之间停顿的时值的总和”。同时,高拂晓教授以三位不同演奏家的演奏视频进行比较说明,并应用了大量的图表、图片以及数据表示,让我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到音乐表演的表现力普遍的体现在表演者约定俗成的“对音乐标准的偏离”之中,这是演奏家个性特征,是乐感的体现。而伴随着音乐的起伏变化和演奏者感情的表达,每位表演者都会有相应的身体动作,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这是“音乐表现力的一个维度”。同时,随着人们鉴赏能力的提高,不拘泥于以往演奏形式的表演风格逐渐增多,高拂晓教授认为“不可复制、不可模仿的原创性和创造性应该成为衡量表演表现力的根本指标,个人风格的标识性则为表现力的概念增添了至关重要的一种评判标准”。伴随着科技的进步,音乐欣赏的方式和方法更为的多样化,视频欣赏越发的普遍,高拂晓教授指出“画面与声音的关系处理对人们理解音乐表演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视觉感知也成为了音乐欣赏的重要部分,这将会不断拓展表演表现力的表现维度,带来新的研究课题。
最后,高拂晓教授和在座的同学和老师进入到了交流的环节,针对同学们提出的“表演维度”以及“演奏中对音乐标准的偏离”等问题进行悉心解答,并谈了一下自己对音乐表演研究的心得和体会,使大家受益匪浅。
这次讲座近两小时,高拂晓教授图文并茂的为大家讲解了研究音乐表演的方法和思路,为在座的老师和同学对音乐成品的研究和分析打开了新的思路,使大家获益颇丰,对我们以后学习和研究音乐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最终,叶明春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高度总结,阐述了本次讲座的重要性,在老师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此次讲座落下帷幕。
作者:2014级音乐学硕士生 张卜元


